农村常见的5种土地流转纠纷,4个途径来解决

[复制链接]
查看1698 | 回复0 | 2022-8-9 09: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admin  整理}

农村土地闲置和土地碎片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发展,土地流转是解决这一瓶颈的重要举措。因此,近年来土地流转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但现实中土地流转纠纷时有发生。那么,常见的土地流转纠纷有哪些,农民面对这些纠纷时又该如何处理?



一、农户与村委会之间的土地流转纠纷

1、由于流转内容不合法导致纠纷产生

按规定,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不能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为前提,并且土地承包经营权只有在经过发包人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够转让。但是从农村土地流转中,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为建设用地的情形时有发生;另外,一些村民没有经过同意就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私自转让他人,村委会不同意并要求与之解除合同,由此引发了土地纠纷。

2、村委会随意调整土地导致纠纷产生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要着力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也就是说村委会不能随意调整土地。但现实情况中,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一些村干部,在未经全体村民同意的情况下,强行将村里的耕地转包给非本村集体的农民或者商人经营,来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或者将流转收入用于保证村干部工资的及时发放,这种做法必然会引来村民的极大不满,造成纠纷的产生。

3、土地承包合同管理不规范导致纠纷产生

一种是农民要求收回到期土地,却发现村委会与承包商私下对土地承包期限进行了更改;第二种情况是村里承包给本村村民的土地承包合同期限较长,新换届的村委会班子借口以前签订的合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法律问题,要求解除现有承包合同重新发包;另外,某些村委会将农民的土地流转给他人从事非农业后未恢复土地原状,农民要求恢复原状继续耕种土地或要求增加补偿费,从而引发的纠纷。



二、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产生纠纷

1、因为无书面土地流转合同而引起的纠纷

我国《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流转双方当事人应签订书面合同(代耕不超过1年的除外)。但实际的土地流转,大多数以口头协议的方式进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方当事人要求收回土地,或一方经营状况恶化后不按照约定支付承包款,违反约定协议而引起纠纷。

2、因土地增值而引发的纠纷

土地流转合同依法成立后具有法律效力,所以双方当事人必须认真履行,任何一方均不得擅自变更、解除。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土地经营者获得了较大利益,在此之前流转的承包土地价值有所改变,当事人一方因利益驱动,认为以前签订的流转合同内容显失公平,随即毁约,从而引发纠纷。

三、发生土地流转纠纷怎么解决

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纠纷可以采取四种途径,即当事人协商、第三方调解、仲裁机构裁决和法院诉讼。

1、当事人协商

发生土地流转纠纷的当事人双方,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自行解决纠纷。这种方式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维持双方之间的正常关系。

2、第三方调解

一般来说,同一村、村民小组的村民之间发生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可由村民委员会调解解决;不同村的村民之间、村民与其他单位之间发生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可由乡(镇)人民政府调解解决。



3、仲裁机构裁决

当事人不愿意协商、协商未能达成一致,通过调解未能解决纠纷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4、法院诉讼

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30日内,以对方当事人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通过诉讼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